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问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D.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B.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D.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 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 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B. 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C. 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D. 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下图为1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D. 中苏关系变化导致GDP增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