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下列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
B. 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C. 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
D. 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 “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 六部直接隶属于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 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