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垣记略》载:“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说明清初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皇权受到一定牵制
C. 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
D. 内阁决策国家政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A. 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 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A. 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
B. 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 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
D.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下列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
B. 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C. 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
D. 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