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
A. 维护公民生存权益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无外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