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一学说,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的体系。该学说是指
A. 孔孟儒学
B. 董仲舒的新儒学
C. 程朱理学
D. 明末清初的儒学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相互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
B. 心即理也
C. 致良知
D. 以仁入法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将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自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自然规律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 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 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理想人格潜质者就是被称为“士”的阶层,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是最有可能追求和实践理想人格的人。道家心目中的“士”应为
A. 居仁行义、人世有为的“贤士”
B. 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隐士”
C. 以身赴义、义无反顾的“义士”
D. 有心向佛、心存善念的“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