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 女权意识的觉醒
B. 理学社会影响的深入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招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A. 格物才能穷其理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正君心以正朝廷
D.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一学说,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的体系。该学说是指
A. 孔孟儒学
B. 董仲舒的新儒学
C. 程朱理学
D. 明末清初的儒学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相互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
B. 心即理也
C. 致良知
D. 以仁入法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将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自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