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四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着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1)表现: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根源:①西学东渐,②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理学的社会弊端) (2)新内容和新发展:学习西方①“器物”、②“制度”、③“文化”。 (3)原因: 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②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③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 ④学习西方没有从思想观念文化上反思。 说明: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 文化; 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没有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4)启示:①不要一味照搬模仿西方经验;②要善于学习、吸收、融合世界多元先进文化;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文明转型的方向和道路;④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角度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再据材料一“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理学的信仰危机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本题据材料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器物”、“制度”、“文化”的方面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本题根据材料二“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据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再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即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方面举一例加以说明。 (4)本题据材料四“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吸收融合先进文化、与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回答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材料2: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1: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2: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3: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3)概括材料3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4: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5: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4)根据材料4、5,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D. 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查看答案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查看答案

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

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 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