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A. 《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 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 《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 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 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 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 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 “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 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 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 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