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从材料提取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评答案示例: 观点:受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条件及学习者阶级属性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呈现出随时间的发展的更新与演变。论证:中国近代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吸收正体现出这一特点。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出现,触动了中国部分士人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传统形态;同时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从传入,使国人对西方了解日多,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后期的“中体西用”, 但由于是学习的初期,同时学习的主体是地主阶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这一时期的学习停留上技术层面。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同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历史舞台;西方文化进一步传播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向后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把向西方的学习推动到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文化上,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以名存实亡。在文化改造国民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改造成为中国迫切需要。同时,辛亥革命以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也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创造了条件,于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深入的文化的层面。 综上可见,中国近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正体现了,随时间演进,政治、经济、思想条件和学习者阶级属性变动而发展更新的特征。 评分分标准: 权重 一等(12~10分) 二等(9~5分) 三等(4~0分) 要求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史实充分,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术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解答关键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中“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提取观点,论证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历程从器物——制度——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着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汉代以来其能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新三民主义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A.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B.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C.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查看答案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国人对学习西方的深刻反思

B. 巴黎和会一度给国人获得世界强国地位的希望

C.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抗争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