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A. “礼” B. “仁” C. “德” D. “孝”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 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 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中国应当设法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贫富不均,防之道为何?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铗、水力、矿油等,及社令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按价征稅,价重者税也重,而价轻者税也轻,得享平均之利益,至公平也.中国乃是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据《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表示:“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这里节制的“资本”即指私又资本、也指外来资本,最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资本,仍然是为了诔障多数人的权益,发展国家资本,让全国人民得益
——摘编自冯洁《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主张实行民生主义的依据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并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从材料提取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着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汉代以来其能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
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