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公开考试。 (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三则史料,据材料一“汉武帝”“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察举制,据材料二中“曹魏黄初元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九品中正制,据材料三中“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科举制,第二、三小问可以结合所学分析归纳,难度不大;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进口药材料中唐太宗所述,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已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加强官员品德重视。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所给史料分析归纳,首先需要结合前面三则史料,从用人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材料四可以从选官制度与人才的思想品德等关系方面分析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B. 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

C. 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

D. 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

 

查看答案

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这反映了当时齐国

A. 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

C. 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

D. 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查看答案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查看答案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

A. 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

C. 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D. 统治具有松散性

 

查看答案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