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货物 | 单位 | 1843年前的旧税率(%) | 1843年新税率(%) |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的百分数(%) |
棉花 | 担 | 24.19 | 5.56 | 77.02 |
棉纱 | 担 | 13.38 | 5.56 | 58.45 |
头等白洋布 | 匹 | 29.93 | 6.95 | 75.78 |
二等白洋布 | 匹 | 32.53 | 6.95 | 78.64 |
本色洋布 | 匹 | 20.74 | 5.56 | 73.19 |
斜纹布 | 匹 | 14.92 | 5.56 | 62.73 |
A. 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B. 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马克思曾形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判断,下列哪个用词与马克思的形容不一致
A. 封闭
B. 腐朽
C. 无知
D. 安全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 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 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