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给予任免官吏、征收征税大权。 危害: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汉初和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得出汉初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结合所学即可知道其渊源。 (2)从材料“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以看出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从材料“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可以得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结合所学即可知道其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查看答案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C. 明朝皇旁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 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度

 

查看答案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 宋朝监察地方官

B. 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

C. 汉朝巡行监督郡国

D. 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

 

查看答案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尖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