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了顺应这种世界潮流,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并和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那么国共之所以能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 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某会议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指导下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C. 新民主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B.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