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史料(史实)、史论与史观。“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史观”是人们分析、认识、评论史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属予史论的是( )
A.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B.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清朝覆灭
C.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D. 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孙中山实现了国民党的改组,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表明:
A.孙中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国民党要学习苏共的治党经验
C.国共两党的革命目标趋于完全一致
D.国民党着手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了顺应这种世界潮流,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并和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那么国共之所以能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 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某会议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指导下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C. 新民主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