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A. 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 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 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 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
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保罗·富尔在《文艺复兴》一书中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分人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地重复”。
请根据材料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摘自韩非《五蠹》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惠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汉初分封同姓王),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战!而亦可谓之法乎?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韩非和黄宗羲的法治观念;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各自观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与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主要区别;并分别阐述二者法治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