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 时间 | 赴试人数 | 分配名额 | 录取比例 |
平江府(苏州) | 庆历中 | 200 | 4 | 50:1 |
绍兴二十六年 | 2000 | 13 | 153:1 | |
福州 | 绍兴二十六年 | 3400 | 62 | 56:1 |
淳熙十年 | 15000 | 62 | 242:1 | |
开禧间 | 18000 | 54 | 333:1 |
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A. 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 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 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 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
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