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书》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汉书》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刺史的任务是

A. 选拔地方人才

B. 征收地方赋税

C. 监察地方官员

D. 管理地方行政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可以说明汉代的早期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官员,后来刺史的职权越来越大,州最终凌驾于郡县之上成为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与上述刺史职能不相符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句出自班固《汉书》的话,表明了秦统一的意义是:

A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使人们脱离了弱小诸侯国的统治

C.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D.使人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进》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查看答案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财产

B. 信仰

C. 地域

D. 血缘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8年底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即校长),在学堂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支持新旧派别的教员辩驳,这是蔡元培人生申的第一次教育改革。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为此,他面对学校里存在的各种思潮大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为什么在“教育救国”这条路上能够“不忘初心”?在德国莱比锡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l年,这些经历让蔡元培十分清楚大学在德国崛起中的作用,借用他在1919年写下的《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可以知道他的初衷:“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据张晓唯《蔡元培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坚持“教育救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救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