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其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5)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汉武帝——儒家成为正统;宋明——儒家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家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其意义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中的“;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知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3)根据材料三中的“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可以得出其“新”在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根据材料四中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得出新观点是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得出经济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5)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顺序,从春秋战国、汉朝、宋明、明清之际等朝代角度出发,结合儒家思想的具体发展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艺复兴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宗教改革家也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说明

A.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B.资产阶级不反对天主教会

C.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D.宗教改革中改革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基督教

 

查看答案

加尔文宗教主张中体现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

A.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B. 主张共和式的长老制

C. 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

D. 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

 

查看答案

下列言论不符合人文主义精神基本内涵的是

A. “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B.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C. “幸福在人间”

D. “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查看答案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主张

A. 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使人得救

B. 在教会的指导下阅读《圣经》

C. 依靠个人的善行来赎罪

D. 世俗政权服从天主教会

 

查看答案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芝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