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练,郑板桥的思想主要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郑板桥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陆种园给他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郑板桥认为,只有与“社稷民生之计”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之,与民生无关的靡丽之作都属小乘法或私家文章。另外,郑板桥关注民情,尤其是对农夫,他把农夫看作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范县、潍县任职期间,他主张务实,兴利除弊,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吏,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利用七品小吏仅有的权力,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贡献。

——摘编自张叔俊《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务实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板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关心农业生产,“农夫第一”;经世致用、务实为民。 (2)家学渊源及老师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君主专制统治加强,阶级矛盾激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的影响。 【解析】(1)从材料“只有与“社稷民生之计”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郑板桥关注民情,尤其是对农夫”“主张务实,兴利除弊”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练”“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并结合郑板桥所生活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概括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战役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途岛战役对二战和军事发展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入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理财措施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材料二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主义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完全凭借西方教会的人力和财力,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将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和传统强行照搬过来,造成教派林立和教内纷争的局面,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规模宏大的反基督运动。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基督徒试图在西方宗教首领的“指教”和“辅助”下实现不同宗派的联合,并在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礼仪、体制方面,使基督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习俗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相结合。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排斥,随后3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基督教本土化运动趋于沉寂。

——摘编自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基督教中国化的结局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使史学研究背离了真实性的原则

B. 说明冷战源于二战时期各国政策分歧

C.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D. 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