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1月15日,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外国人在华各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A. 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 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
D. 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些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A.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C.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D. 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据统计,从1840年至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lO%增长到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 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 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A. 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 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 清朝经济的衰败
B. 小农经济的影响
C. 市镇经济的发展
D. 坊市制度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