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
A. “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
B. 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
C. 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
D. 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 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 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 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A. 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 B. 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
C.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 D. 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1610 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曼纽尔·迪亚士在《天问略》中文版中告诉中国读者,最近一位著名的西方智者已经设计制造了一个极好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下列评价与这位西方智者的科学贡献相符的是
A. 开创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开创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C. 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D. 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