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右图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
A.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B.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古代中国科技发达
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器
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 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 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进程中, 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深厚的内涵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同)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 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依据材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体现了“新见”。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治、光绪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 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