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 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 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 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 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佛、道思想销声匿迹
C. 程朱理学逐步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孔子地位,宣扬格物致知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