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

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背景: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制的正在形成中;百家争鸣 影响:使法家思想大放异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 (2)不同:韩非子认为:法律为君主所设,为君主专制服务,不顾臣民利益,实质是一种人治。梁启超主张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普及法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实行西方的法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室衰微,列强争霸、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百家争鸣等方面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的转型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一“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据材料二“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人治、实行西方的法治等方面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等方面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B.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查看答案

1956年被称为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精神的一年,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发展繁荣。这一年(  

A.通过了新中国义务教育法

B.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D.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查看答案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水平的提升

B. 科技发展的需要

C. 世界潮流的推动

D. 对外政策的改变

 

查看答案

下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查看答案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