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 B. 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
C. 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 D. 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藩篱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 “理在事先”
B. “发明本心”
C. “万物皆生于两仪”
D. “理在气中”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作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作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B. “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C. “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D.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