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文人画
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画家文化素养多元
C. 注重追求逼真摹写 D. 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 -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做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 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 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的解释
有位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 王阳明 B. 李贽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一位大学者的诗日:“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理”。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
A. 格物致知 B. 致良知
C. 心即理也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