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中国素有“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的巨作。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但在表达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一个世界。

自选角度,评述材料观点。(要求观点清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

 

答案示例:例一:观点: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建了我们民族精神史。 论证:春秋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宋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小结: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史发展的见证和象征。 例二:观点:文学的产生发展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因国家分裂、诸侯纷争、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进入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科举以诗取士,促成了唐诗的繁荣。两宋时期虽然多个政权并存,社会矛盾尖锐,但是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词、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朝少数民族的统治,元曲使得文化趋向民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衰落与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使得有反封建专制特点的小说、戏曲走向繁荣。文学更加通俗化发展,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把世俗人情和时代特色反映得淋漓尽致。(每个史实3分,答三个史实即可,共9分) 小结: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学是时代的缩影,时代的产物。 (可以从多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但在表达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一个世界”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建了我们民族精神史,或文学的产生发展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学是时代的产物。然后联系所学,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如确定第二个论题,应当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来论证某种文学形式之所以兴起或达到繁荣的原因,以此说明文学的发展确实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要多角度展开论述,论述过程要联系史实,逻辑清晰,最后作一小结,强调论证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一一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一一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一一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

 

查看答案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 冲破了思想樊篱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查看答案

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孙中山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 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 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 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 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查看答案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