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说明在商周社会
A. 崇拜祖先
B. 迷信无知
C. 重视礼仪
D. 等级森严
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乱。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是指
A. 夏人后裔
B. 商代遗民
C. 周朝百姓
D. 少数民族
改革和创新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且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土地被开垦并成为‘私田’,‘私田’的主人不向国家交税,甚至有人化‘公田’为‘私田’,国家的财税收入不足……公元前538年鲁国的郑子产提出了‘作丘赋’。内容为: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里根上台后采取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果经济困难仍旧。1982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国进行军赋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近代的英国各有什么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执政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与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崛起的原因和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其留给后世的价值却是恒久的。
序号 | 国家 | 崛起的主要因素 |
1 | 葡萄牙、西班牙 | 从陆地到海洋 |
2 | 荷兰 | 从渔夫到海上马车夫 |
3 | 英国 | 从国王到议会 |
4 | 法国 | 从人性到理性 |
5 | 美国 | 从邦联到联邦 |
6 | 德国 | 从兽性到人性 |
7 | 中国 | 从计划到市场 |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饱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