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懒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州府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着“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和剃脚匠。如剃头铺,扬州城内约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发展为主旨,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结合史实、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高牧区。(此处山指的是崤山;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龙门碣石均在渤海湾地区——引者注)。
可见当时的农牧业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材料二: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和民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南北漂移的现象。
——均引自《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这条农牧分界线呈现出向北抬升的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分界线北抬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农牧分界线又呈现出向南收缩的趋势,请分析收缩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互联网十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结合以下图片回顾以往的科技创新历程,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导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工业2.0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时代
C. 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促使第三产业产生
D. 历次科技革命都以创新为手段,引导社会不断前进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 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 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 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主张体现了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社会主义
D. 民族主义
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