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韩非子的老师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
A. 法治思想
B. 礼治思想
C. 仁政思想
D. 民本思想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具有“烟火气息”的曼彻斯特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英格兰西北部人城市兴起的动力是什么,分析这一现象对英国农村的影响。
材料三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推动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据此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述程的特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