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 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D.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