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A. 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B. 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D. 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统治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科考制度的影响
D. 思想控制的强化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D.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知
A. 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的正常私欲
B. 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C. 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D. 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 “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 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D.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