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了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了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

 

(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重于个人道德。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第一二问容易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孟德斯鸠在此主张(  )

A. 实行司法权行政权分立    B. 通过分权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

C. 中央和地方分权    D. 实行君主立宪

 

查看答案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

A.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反映了(  )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 人们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思想解放的不懈追求

 

查看答案

“16世纪时,关于中国的报道几乎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专利,进入18世纪,法国人后来居上,那些像优秀国外数学家一类的博学的传教士,真正充当了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材料强调的是

A. 西方传教士开始全面开垦中国文化

B. 东西方之间开启了对话的历程

C. 欧洲经由传教士引介关注中国文化

D. 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达到了高潮

 

查看答案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名句分别属于: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宋词、唐诗、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