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加试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时它是绵...

【加试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材料二

(1)材料一提到了哪些长城建筑的组成部分?请依据材料概括长城的建筑艺术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长城起止点,并概括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1)组成:城墙;敌台(敌楼);烽燧(烽火台)。 特征: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因地制宜;和谐统一;技艺高超。 (2)东起辽宁鸭绿江畔,西至甘肃嘉峪关。 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解析】依据材料一“长墙,烽火墩台,城墙”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长城气势、技术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爱国主义以及自强不息精神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加试题】历史哲学对学习历史人物很有帮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时势与英雄

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须有一个负责任、有代表性的民主政府。此外,孙中山还说,“政体改变后,还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但不能将欧洲的文明“全盘照搬过来”。

——摘编自《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审视》

(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1912年前为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写具体史实不给分)

(二)必然与偶然

舆论界的同情对孙中山作出国共合作的决策起了促进作用,这是无疑的,但孙中山也绝不只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影响。他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主要是通过护法运动,使他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军阀的腐朽本质,得出与军阀、列强折中周旋终于贻误革命的结论,因而对新兴的革命力量产生由衷的欢迎和容纳的态度。

——《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作出国共合作决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以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1903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是和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发生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2)列举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中美之间的“正常的关系”而采取的“主动行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加试题】传承、宣扬名篇佳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下列作品中,属于昆曲发展中的名篇佳作的是

①白先勇改编的《牡丹亭》

②朱素臣创作的《十五贯》

③洪昇创作的《长生殿》

④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加试题】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将其评选为“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他”是

A. 亚里士多德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李四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