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论题:中西方发展交流过程中,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由好到逐渐变差,再到逐渐变好的过程。 论述:在古代的16—18世纪,由于西方正在进行启蒙运动和新航路开辟,为了改革的需要,西方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把中国看成一个理想国;同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政治制度,如科举制确实给西方带来了震撼,所以赞美中国;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增长,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传教士、外交官和军人以及政府官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变差,同时由于中国在和外国的战争中国失败,以及随着中西的交流日益加深,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深入,中国近代经济总量的下降和西方经济总量的上升,巨大落差使得西方确立了心里优势;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又有一个好的转变,由于西方刚刚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主要是由于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并且取的胜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总结升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不断变化,折射出中国国力的变迁过程;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是关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表中提取与西方中国观关联的历史信息,可以分阶段从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等角度自拟论题,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答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不同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时代背景)予以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不大

C.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D. 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扩大

 

查看答案

2016年6月,英国进行了脱欧公投。回望历史,西方的经济起飞,经历了从“小邦”逐渐走向“大型的经济邦联”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51年,法、德和英等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 1958年,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C. 1991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诞生

D. 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查看答案

有同学在学习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时整理了以下史实,这些史实中需要修改的是:

①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上出现征婚广告

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已经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

③民国时期,西装和中山装已经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

④1949年,部分北京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开国大典。

A.

B. 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

B. 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

C. 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

D. 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

 

查看答案

据材料显示:我国的民族工矿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A. 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 清末新政的实行

C. “实业救国”的兴起

D. 辛亥革命的鼓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