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 (2)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题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第(2)题通过材料得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可知A、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B、奖励耕战,“犹以务本之故”可知C、重农抑商 第(3)题材料二中“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知其态度是持否定,材料三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而材料中“务本”古以农为本,所以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社会制度的灭亡即奴隶制的结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查看答案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

C. 工业化过程

D. 汉化过程

 

查看答案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 夏人的活动遗址    B. 周朝的重要都城

C.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 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查看答案

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

A. 强调伦理道德

B. 主张心灵净化

C. 反对格物致知

D. 践行知行合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