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斯,山西省政府率先在全国实施“村政”改单,内容包括发展水利、禁烟养蚕、种棉畜收、剪辫放足、发展教育、兴办农州合作社等。这一改革运动表明
A. 山西中共领导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B. 苏联社会上义在山西省影响巨大
C. 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山西建设
D. 民国山西当局试图实现民生主义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D.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材料表明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
B. 李大创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D. 李人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历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相符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今为机器之业,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③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④国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牛,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 ③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
A. 兼采中西己成为学界共识
B. 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
C. 对西学东渐的观象有所反思
D. 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
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和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二者对儒学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
A. 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
B.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C. 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D. 儒家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