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 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 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 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 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魏,因佛救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萌芽。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以延续,传世作品。敦煌文书、禅宗语录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宋以降,人们的口头语和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另一方面,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等白话文作品纷纭迭出,迅速占领市井生活的高地,至此,作为汉语书面语之一的古白话文完全成熟。入明后,布衣皇帝朱元璋常以白话下诏,清雍正市奏批还曾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开篇,白话文的使用已不局限于民间了。此外,《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的流传,这样,古白话文达到高峰。尽管如此,白话文始终没有撼动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等整编
材料二19世纪未,面对“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黄遵宪最先站出来,在纵览西欧语言及其变革大势后,高呼。我手写我口”,……1898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文报》创刊,截止1911年,各地白话文报竟达130余种,蔚为壮观,在报人们的努力下,清政府告示开始用白话行文,以便于平民占姓阅读。……进入民国,仍国远维艰,迷失在“欧风美雨”。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文化自卑。以《新青年》为阵地,以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斥文言文为“独夫民贼”;他们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彻底改造中文,欧化的语法逐渐融入汉语肌理,并成为现代白活文不可分割的血肉。……至1920年,教育部训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文体(白话文)”,白话文至此确立了在教育制度上的地位。
——据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等整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恨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至“五四”前后白话文发展的特点。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白话文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