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1)变化: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 原因:近代以前东部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东部地区对外交通和开放方便;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于东部。 (2)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解析】(1)变化:根据 “主要是南北差距”、“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等信息可以得出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以从东部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首先紧扣史料主旨,即一五计划,其次可以从背景、特点、作用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背景根据“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并联系旧中国现代工业不合理布局分析;特点从项目和投资方向、投资领域分析;作用可从改变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角度分析;局限根据“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两市(上海和天津)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分析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 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 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 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 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 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 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查看答案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

B. 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最接近问题的本质

C. 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

D. 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最有利于社会进步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女权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革命使妇女就业机会增加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技术革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查看答案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