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调往浙东抗倭。戚继光深深地感到,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另行组建和训练一支新军,就根本无法抵御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戚继光前往义乌募兵。他对应募者进行严格挑选,他强调选的士兵要胆大,才能克敌制胜。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他强调,“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四千新军经过戚继光两个月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成为打击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称作“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练兵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治军的措施。简要分析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6年,清政府派张荫棠入藏“查办藏事”。在西藏地区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下为改革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宣布:西藏是中国领土,“如有好医进谗,或劝坦英,或劝坦俄,此皆可杀”。他力图改革西藏的政体,建议朝廷“将驻藏大臣帮办大臣两缺裁撤,改设行部大臣,并势以重权,便宜行事”,“所有达赖、班禅等,均归节制,”“其下应设左右参赞,左右参议四缺,分理内治外交各局事务,达赖班禅尝加封号,优给厚精、专理黄红教事务。”

材料二重视经济的发展,在西藏发展交通、强调振兴商业,鉴于西藏纺织制革技术落后,提出“易于江孜设工艺局,学制熟皮,并购机器以织错植,此可易于外销并得重价。”主张发展盐业,“设局征税,官商并运。”凡有矿产之地,准汉藏人等赴局领照,划定地界集股开采。

材料三指出“应派南北洋制造局匠头来藏,另购机器,以图扩充”,凡此做法,皆为利于武器供给,保证兵力武力。

材料四藏民“多不识藏文,既系中国百姓,又不识汉文,不懂汉语”,为了“使藏民人人能读书识字,以开民智”,指出达赖班禅应专管教育及如何广兴教育等措施。汉藏兼教。提出西藏应该办报,“设汉藏文白话旬报,派送各地,激发其爱国心,而进以新知识”。

——冯丽霞《试论张荫棠查办藏事的性质》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在西藏实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在西藏改革的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或评述

前5世纪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中国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1840年前后中国

中国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根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

——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