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认为“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这一学者应属于(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薄伽丘
D.孟德斯鸠
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
C. 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 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 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
C.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D. 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谏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C.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各家
A. 不同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
B. 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争
C.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 术思想以及智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