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 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B. 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C.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D. 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 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 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 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织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1851年,英国在业女性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B. 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
C. 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D. 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
黄邦和教授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说:“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东西半球文明的相遇使欧洲完成了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B. 美洲的财富和垦殖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C. 西半球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东半球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外来因素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大利航海家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联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这主要说明
A. 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 新航路开辟得到了王室支持
C. 航海家远航受命于国王指令
D. 航海家与王室地位的不平等
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年淸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
A. 淸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B. 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
C. 淸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