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年~1958年 护照中的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年~1958年

护照中的外文先后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护照号码多为6位印别号码,护照签发量不大,多前往以苏联汽首的东欧国家。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59年~1978年

逐渐将护照中的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为英文、法文两种文字。护照开始增加简单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印刷等。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1978年~1990年

这一时期护照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号码也逐渐升至7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才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护照的颁发管理。

1990年~2000年

中国护照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护照号码由7位升为9位。

2000年以后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对申领护照的当事人和相应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2012年5月启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趋势一:护照签发的数量由少变多(护照号码由6位到7位再到9位,签发数量的高潮)。 历史原因: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有限,护照签发量不大。 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政治上中国逐步实行全方位外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多,对外联系日益增多,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趋势二:因私护照所占比重增大。(60、70年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多)。 历史原因: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 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自费留学、出国旅游等日益增多,公民因私出国逐渐增多。 趋势三:护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防伪手段、电子护照)。 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护照的制作成本投入也相应增加;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对外开放,特别是留学、探亲、旅游等因私出国大潮的涌起,持用伪假护照现象增多,为预防犯罪行为,护照的防伪手段也应不断提高;为出入境服务更加便捷。 趋势四:护照的管理更加规范。(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停滞、护照条例、护照法)。 历史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重点在发展经济,各项制度建设并不完善;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导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随着护照签发数量的增多,护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加,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 趋势五:护照的对外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苏联东欧、俄文改为法文、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历史原因: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多前往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道路。 【解析】本题据材料表格“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可知,从1949年到2000年后,我国护照的文字、设计、签发范围数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入手,从不同的历史阶段,从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国际背景等方面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例如:护照的对外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可以从50年代一边倒政策、7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全方位对外开放等方面说明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材料意在强调

A. 回归是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的表现

B. 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 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 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

 

查看答案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 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B. 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C.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D. 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查看答案

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 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 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 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