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
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
住房保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1)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2)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3)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4)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政期间“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指出它们“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推行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作用。
《新青年》是近代中国创办较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阅读下列材料:
年代 | 大事记 |
1915 | 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了“民主”“科学”两条主线。 |
1916 | 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同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文,抨击新文化运动,引发中西文化论战。五四运动之后,中西文化论战更广泛开展。 |
1917 | 1月1日,《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学革命。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4月1日,《新青年》发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
1918 | 1月,《新青年》改版,采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掀起白话文运动;5月15日,《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10月,发表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1919 | 1月,《新青年》刊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一文;1月15日,《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9月,《新青年》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12月,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 |
1920 | 3月,北京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8月,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新青年》成为其机关刊物。 |
1921 | 《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 |
1926 | 7月,《新青年》历时11年停刊,前后共出63期。 |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1915~1926年的中国有哪些主要社会思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思潮涌动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围绕“《新青年》思想传播的社会作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06~2016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的12%猛增至23%,贸易总额由11%增加至16%,对外投资则由7%增至12%。201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4%,金砖国家平均增速却高达5.1%,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由此说明
A.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B. 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C. 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
D. 发达国家失去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百年孤独》
D.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