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 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 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 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 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