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1)特点: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可以得出清末《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特点是在编撰中参考了大量西方法律。结合所学知识,编纂民法典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来回答。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根据时间可以联系辛亥革命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查看答案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

 

查看答案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查看答案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查看答案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