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科举考试成为朝廷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主要途径。由“征文射策”、“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故①项正确。由“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可知,科举制使社会上形成了读书、考试的风气。故②项正确。由“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知,科举制为大批知识分子步入仕途提供了道路,使许多人以此跻身官场。故③项正确。由“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可知,学子们可以通过科举“一朝成名天下知”,从而提高了个人的政治影响力。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查看答案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查看答案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