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
A. 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 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
C. 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
D. 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 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B. 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中国古代男子休妻有“七出”之说,同时又有“三不去”对男子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这一规定
A. 切实保护了妻子的利益
B.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C. 有利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D. 赋予女子婚姻主动权
《礼记》中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 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 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C. 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D. 天子为“天下共主”
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但有学者依据《左传》里“帝,后也”,《吕氏春秋》里“后土”即黄帝的神灵,《汉书》将“后土”解释为老年妇女,《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这最能说明
A. 《史记》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
B.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应注重考辨
C. 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了黄帝的性别
D. 黄帝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摘编自(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材料二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还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又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摘编自王德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