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申报》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九、初十、二十一日发表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申报》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九、初十、二十一日发表的《战必胜说》、《论日本之谋朝鲜将为俄人所误》、《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等评论文章,都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龚书铎《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

材料二“日本自改法以来,民恶其上,始则欲复封建,继则欲改民政。……虽兵制步伍泰西,略得形似,然外无战将,内无谋臣。问其师船则以扶桑一舰为冠……,余皆小炮小舟而已,去中国铁船定远、超勇、扬威远甚。问其兵数,则陆军四五万人,水军三四千人……近始杂募游惰,用充行伍,未经战阵,大半恇怯,又去中国准、湘各军远甚。”

——张佩纶(晚清名臣,清流名人)

“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彼自变法以来,一意媚事西人,无非欲窃其绪余,以为自雄之术。……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至未敢谓确有把握

——李鸿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民众对中日战争持怎样的看法?为何有如此的看法?

(2)材料二反映当时部分士大夫怎样的心态?说明了什么问题?

(3)和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李鸿章的看法如何?为何有此看法?又是如何实施的?

 

(1)看法:对战争的结局相当乐观(或认为中国必胜)。原因:中法战争的胜利激发了人们的信心;洋务运动(北洋舰队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人们的信心;民心可用,万众同仇为自信奠定了群众基础;对时局认识的偏差,盲目乐观。 (2)心态:中国是“天朝上国”,日本是东瀛小国,骄傲自大问题:对时局变化认识不足;秉承传统看法;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认识不足 (3)看法:不愿和日本开战。原因:对中日双方的力量有相当清醒的认识;李鸿章有私心,想保存自己实力。做法:借助外交解决中日争端;保存实力,消极抵抗。 【解析】由“战必胜说》、《论日本之谋朝鲜将为俄人所误》、《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等评论文章,都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可以概括出中国必胜的观点;第二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法战争的胜利、洋务运动的开展、群众基础及对时局的认识偏差等角度分析。 (2)由“…虽兵制步伍泰西,略得形似,然外无战将,内无谋臣。问其师船则以扶桑一舰为冠……,余皆小炮小舟而已,去中国铁船定远、超勇、扬威远甚。问其兵数,则陆军四五万人,水军三四千人……近始杂募游惰,用充行伍,未经战阵,大半恇怯,又去中国准、湘各军远甚”和“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可以看出当时部分士大夫认为清政府远比日本强大的多,是“天朝上国”的骄傲心态。第二问结合所学及材料的内容从中国的传统观点、对明治维新后的国力变化认识不清等方面分析。 (3)由“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至未敢谓确有把握”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清政府没有战胜的把握,不愿和日本开战;第二问从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认识及自己的私心角度回答;第三问结合所学从企图借助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战争中避战保船、消极抵抗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点,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与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与此作品流派最为相似的是

A. 《播种者》

B. 《自由引导人民》

C. 《马拉之死》

D. 《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B. 开创了西方福利制度的先河

C. 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D. 增加了国有经济的比重

 

查看答案

1961年9月,在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铁托提出:“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A. 体现出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B. 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

C. 标志着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 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中立政策

 

查看答案

1930年,美国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商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外贸的依赖性减小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测

A. 此关税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危机的伤害

B. 面对全球危机人类合作共同抵制经济危机

C. 1913~1938年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被改变

D. 设置贸易壁垒,导致了世界贸易的萎缩

 

查看答案

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

A. 粮食税执行的必要性

B. 余粮收集制的仓促性

C. 计划经济体制的片面性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